開箱
-
創見Transcend MTE240S、MTE220S、MTE110S實測開箱,PCIe M.2 NVMe固態硬碟重裝上陣!
早期的SSD固態硬碟大多是以128GB、256GB作為主打的容量版本,對比當時主流的SATA HDD來說,容量雖小、速度卻快上好幾倍,但價格也是貴上好幾倍就是了,那時候如果想入手,恐怕要先看看口袋的深度才行。而相較傳統HDD來說,SSD不僅能擺脫HDD固有的轉速限制、還能完整地吃到PCIe規範的頻寬速率,選擇轉向SSD懷抱當然是最佳選擇。 隨著時代流轉,各家廠商也相繼研發出屬於自家品牌的產品,再加上SSD容量的擴充、匯流排的新規範釋出等等,如今無論是桌機還是筆電,大部分都已經改採用PCIe M.2 SSD固態硬碟作為主要的儲存裝置了,對比早期的SSD昂貴又小容量的情況,如今具備TB級大容量與親民價格的SSD固態硬碟,已成了目前市場趨勢。 就目前來說,SATA 6Gbps介面的2.5吋SSD與支援NVMe協定的PCIe M.2介面SSD,係屬於目前主流市場較常見的兩種主要規格,當然還是有採用SATA M.2介面的SSD固態硬碟,但規格仍然是SATA 6Gbps規格,在傳輸與讀寫速度上,其實還是與SATA SSD沒什麼兩樣。 但SATA SSD的6Gbps頻寬,對於PCIe 3.0僅僅一條單向傳輸的8Gbps通道來說,其實就已經能壓著打了,更別說其頻寬還能透過通道的疊加與雙向傳輸的優勢,完全把SATA SSD壓在地上磨擦。 以採用Gen 3規範的SSD來說,即使是最低規格的x1,該頻寬也能達到將近1000 MB/s的速率,而更新的PCIe 4.0規範除了從原先PCIe 3.0的8.0 GT/s傳輸率翻倍躍增成16.0 GT/s之外,最基本的x1通道頻寬速率也直接翻倍達1,969 MB/s,理論上,Gen 3x4的讀寫傳輸速率上限難以超越4,000 MB/s,但Gen 4x4卻能輕鬆跨越這道門檻,按照目前AMD與Intel兩大陣營皆已支援PCIe 4.0的情況下,反正最後都是要換PCIe M.2 SSD,何不如現在就換呢? 小編這次入手了Transcend的三款PCIe M.2 SSD,分別是Gen 4x4的MTE240S與Gen 3x4的MTE220S、MTE110S,不論是對於現行成熟的PCIe 3.0介面、或是新一代的PCIe 4.0架構,通通都能任君選擇!還在用舊款的HDD或是SATA SSD嗎?還是小容量又速度慢的舊版本呢?既然都打算升級主機板晶片組了,儲存裝置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?沒關係,給你一點時間思考,先來看看Transcend這3款產品有什麼特別之處吧! 一向低調的Transcend,在設計上也承襲這樣的風格,即使是彩盒包裝,也僅僅以黑色與象徵光亮的暖金色系做設計,本體也採用這樣的色彩搭配,也不同於市面上花俏的設計,沒有厚重的散熱片,沒有有時候看起來會眼花撩亂的RGB燈效配置,本體也僅用一片輕薄的高效石墨烯散熱片做散熱設計,但能加乘裝置熱對流,在高負載情況下運作時,可有效緩解熱源,就算搭配主機板上的大型M.2專屬散熱裝置也可以完全對應無虞,不須額外拆卸組件等,就算用來作為筆電、平板等裝置的升級也十分合適。 產品的定位上,MTE240S主要係針對影音創作者、電競玩家與企業用戶等高階應用所打造,符合NVMe1.4接口標準,搭載PCIe Gen4x4介面,提供4條各自達到16 GT/s頻寬的通道,相較PCIe 3.0提升了2倍之多。 拆下石墨烯散熱片後,可以發現MTE240S係採用雙面具備2顆3D TLC NAND顆粒的PCB佈局,控制器則是搭載Silicon Motion(SMI)新推出的SM2267G控制器,快取顆粒為SAMSUNG K4A8G165WC-BCTD DDR4 8GB,在效能方面,官方所給出的讀寫數據為最高可達3,800MB/s、3,200MB/s(1TB版本)、2,800MB/s(500GB版本)。 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擁有穩定的效能輸出外,MTE240S還內建了LDPC(Low Density Parity Check)除錯機制,提升資料儲存的可靠度,並提供動態熱能管理機制,能精準掌握裝置的溫度狀態,確保高負載狀態下的穩定性,且擁有5年有限保固服務,幾乎可以說,未來你都該升級裝備了、但保固卻還是在。 ◆主機板:ROG MAXIMUS XIII HERO ◆處理器:Intel Core i9-11900K ◆顯示卡:ROG STRIX RX6800 O16G GAMING ◆記憶體:XPG SPECTRIX D50 DDR4-3200 8Gx2 Transcend自家有個SSD Scope程式,能夠偵測SSD狀態、溫度、健康度,還能跑Benchmark,所以小編就先以Transcend自家的評測工具來試試看1TB的MTE240S 囉。 在這款SSD Scope中,可以發現MTE240S的確係以Gen 4x4的傳輸模式、讀寫速度為3,824.2 MB/s、3,155.5 MB/s。 而根據CrystalDiskInfo偵測資訊來看,可以確認MTE240S的傳輸模式為Gen 4x4、並採用NVMe 1.4規範;在CrystalDiskMark的評測中,無論是1GiB或16GiB的讀寫數據,都相當穩定,讀取速率都落在3,800 MB/s上下,寫入速率則在3,100 MB/s左右波動。 在TxBENCH上,也有相當不錯的成績,讀取速率為3,752.446 MB/s、寫入速率為2,379.311 MB/s,雖然相比其他評測軟體,MTE240S獲得的數據較低,但這是TxBENCH的原生因素,測出來的數據本就偏低,接著看到ATTO Disk Benchmark上,整體讀取速率都維持在3.5 GBs上下、寫入速率2.9 GB/s左右,穩定性相當優秀。 有別於上面介紹的MTE240S,這款型號為MTE220S、其採用的是PCIe Gen3x4介面,且符合NVMe 1.3接口標準,並提供玩家256GB/512GB/1TB/2TB共4種版本可以選擇,根據官方所提供的數據來看,4版本的讀取速率除256GB容量版本的最高達3,300 MB/s外,其他3款皆最高達3,500 MB/s,除此之外,4版本的寫入速度也都不盡相同,其中以1TB版本的3,200 MB/s與2TB版本的2,900 MB/s為高。 設計上,MTE220S採用的是無散熱片的裸片設計,拿來擴充各種平台都相當方便,對於大多數都有加裝散熱片的主機板而言,簡直是再合適不過,要裝在Mini-PC上也行得通,要另外加裝散熱片或安裝在轉接/擴充卡也無不可。 MTE220S搭載的是美光Micron的儲存顆粒、並採用單面4顆配置,控制器則是採用Silicon Motion的SM2262EN控制晶片,翻至背面可以發現快取顆粒為SAMSUNG K4A8G165WC-BCTD DDR4 8GB,至於PCB板上的空焊位置,按照推論,小編手上的是2TB版本,或許是替未來所推出的4TB大容量版本所預留。 同樣先透過Transcend SSD Scope資訊偵測,得到MTE220S採用Gen 3x4規範,並使用CrystalDiskInfo程式偵測發現,MTE220S符合NVMe 1.3標準;接著看到CrystalDiskMark所評測出的數據,採用Gen 3x4的2TB MTE220S,具有相當優良的讀寫能力,在1GiB檔案的測試下,讀寫分別為3,285.13 MB/s、2,675.21 MB/s;16GiB壓力測試的讀寫數據,則為3,288.08、2,657.03 MB/s,相當穩定、可靠。 不同的玩家有不同的需求,在Transcend所研發的PCIe M.2固態硬碟中,還有另外一款價格更加親民的MTE110S可以讓玩家輕鬆入手,規格上來看,與MTE220S相同,採用PCIe Gen3x4介面,且符合NVMe 1.3接口標準。 外觀上一樣也是採取無散熱模組的裸片設計,正面配置有4顆Transcend 3D NAND快閃顆粒,以及Silicon Motion的SM2263XT控制晶片,換到背面可以看到一樣焊了4顆Transcend 3D NAND快閃顆粒,總容量為1TB、共8顆顆粒組成(單顆128GB)。 雖然小編手上的這款是屬於最高的1TB版本,但MTE110S也提供了共4種容量版本供玩家選擇,分別是128GB/256GB/512GB/1TB,在官方所釋出的數據當中,1TB/512GB的讀寫速度最高可達1,700/1,400 MB/s、256GB最高可達1,600/1,100 MB/s、最後則是128GB版本,讀寫速度最高可達1,500/550 MB/s,玩家們可以需求來作選擇,譬如作為高速的SSD儲存碟使用就相當合適,畢竟價位親民,或是做為外接式隨身碟、搭配Type C外接盒就可使用。 在Transcend SSD Scope偵測資訊中可以得知,MTE110S採用Gen 3x4規範,再從CrystalDiskInfo中也能得知,MTE110S符合NVMe 1.3接口標準;最後看到CrystalDiskMark評測,一樣是1GiB與16GiB的雙重測試,1GiB測試中,1TB MTE110S的讀寫數據為1,692.48 MB/s、1,183.08 MB/s;16GiB測試則為:1,692.90 MB/s、994.92 MB/s,在讀取速率上的表現依舊平穩。 就目前來說,對比邁入成熟期的Gen 3x4系列來說,Gen 4x4 SSD的價位還是略為偏高,但相對性Gen 4版本的效能上顯然是更加突出的,在Intel與AMD兩家都支援PCIe 4.0之後,我們總算可以期待Gen 4x4 SSD的大量普及,這也意味著Gen 4x4 SSD的價格未來可望逐步的平民化,而某些廠家也對應Intel的11代處理器,讓玩家能夠透過更新Bios來使得Z490或H470晶片組能夠支援PCIe 4.0,既然都已經可以使用PCIe 4.0了,那為什麼不考慮看看Transcend MTE240S PCIe M.2 SSD呢? 但對於仍然只能使用PCIe 3.0的廣大玩家群眾來說,選擇具備效能不錯且運作穩定的MTE220S與MTE110S,配上親民價格與大廠的品質保障與5年保固,也是可以考慮入手的對象吧! 廠商名稱:Transcend -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AM4新成員、創作者的絕妙助手、即將掀起時尚風的領頭先驅:GIGABYTE X570S AERO G主機板開箱實測
AMD Socket AM4平台又有新成員了,作為Ryzen 5000系列的最佳拍檔,AMD以X570晶片組為基底,推出了改版續作X570S,重新規劃電路板的線路設計,來降低功耗,不需要主動式風扇,也能達到散熱的需求,也因此更能克制噪音的產生。 而御三家之一的GIGABYTE在主機板的開發上當然也是位於領先地位,如今隨著X570S的亮相,也推出了這款針對創作者需求的GIGABYTE X570S AERO G,提供更好的用料與散熱模組,讓各位創作者的靈感能夠完美地轉化成實體。 在普遍大多以深色系為主戰場的電競領域,GIGABYTE卻推出了一個VISION系列,主打純白色設計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而如今VISION系列將與原先主打創作者系列的AERO系列一同整合,也因此,這片GIGABYTE X570S AERO G才會以純白的樣貌與我們見面,不過,將創作者以純白作為代表、電競產品則以深色系作為象徵,這樣的區分似乎也挺不錯的。 X570S AERO G為ATX規格,尺寸為30.5cm x 24.4cm,且在6層電路板方面,同時加入了2 oz的銅,從基底就為散熱模組打下良好基礎;雖說本體還是以大量黑色為主,但散熱模組上的純白色啞光設計,也相當適合每一個創作者所具有的獨特美感,M.2散熱裝甲上的反光LOGO,甚至作了多彩設計,從不同角度看都將呈現不同的迷幻色彩,相當有意思。 對於創作者來說,系統不穩所導致的當機或是延遲,對作品都相當致命,因此X570S AERO G在X570S低功率的前提下,更是在散熱方面作了絕妙設計,採用了12+2相的60A DrMOS供電,配合巨大的弧形鋁製散熱器,除了穩定性之外,還可讓板子上其餘零組件獲得更好的性能輸出;且在M.2插槽方面,配載了增加散熱器高度的GIGABYTE第3代M.2散熱裝甲,M.2固態硬碟也能在高速運轉的工作環境下,保持百分百的穩定性。 加上SMART FAN 6技術,除了承襲前代的多組溫度傳感氣、複合式風扇設計及噪音偵測等功能之外,還將風扇轉速控制點從5個增加至7個,讓創作者們能以更精確的微調來控制風扇轉速,並且在系統待機時,還能自動停轉風扇,將噪音降至最低。 無論是記憶體還是固態硬碟,對創作者族群來說,都是至關重要的零組件,因此X570S AERO G在儲存介面上,備有4組M.2插槽以及6組SATA III插槽,且全面支援PCIe 4.0(這好像不必多說XD)。 而記憶體的話,則具備4組DDR4 DIMM擴充槽,支援雙通道記憶體技術、2 DIMM per Channel 配置、XMP功能、以及ECC / Non-ECC Un-buffered;每個槽位最大皆支援32GB記憶體、令系統記憶體最大可支援至128GB;至於頻率方面,以Ryzen 5000系列為CPU來作舉例的話,X570S AERO G最高可支援達DDR4-5100(O.C.)。 顯卡插槽部分,X570S AERO G提供3組PCIe x16 擴充槽,以CPU Lanes作傳輸的2組PCIe x16 擴充槽,分別支援 PCIe 4.0 x16 及 PCIe 4.0 x8 傳輸規格、且為了應對目前顯卡越來越重的趨勢,這2組PCIe x16 擴充槽皆具有全包覆式不鏽鋼,而靠近邊緣的PCIe x16擴充槽則支援PCIe 4.0 x4。 雖說X570S AERO G乃是針對創作者領域,但在音效卡的配置上也相當有意思,配備了Realtek ALC1220-VB音效晶片,其DTS:X Ultra 3D技術,能夠支援32-bit / 192KHz的7.1聲道劇場級環繞音效,並具有125dB訊噪比、-112 dB總諧波失真,讓追劇、聽歌帶有更高層級的享受,讓創作者們在閒暇之餘,也能體會身歷其境的聲音饗宴。 X570S AERO G的I/O埠搭載了GIGABYTE獨家的VisionLINK I/O,讓線材使用上更加便利,甚至只需透過USB-C就能提供數位繪圖板最高達60W的電力,對創作者而言,可說是一大利器。 來到實測環節啦!既然這張GIGABYTE X570S AERO G身為高規X570等級的板子,當然就是要選同為高階定位的Ryzen 9 5900X來搭配囉!詳細測試平台規格小編也會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: 處理器: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:XPG SPECTRIX D50 DDR4-3600MHz 8GBx2 顯示卡: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:KLEVV CRAS C920 M.2 SSD 2TB 電源:T.T 1275W 進系統前先到BIOS看看,潔白透亮的介面就與主板塗裝相呼應,整體功能配置選項簡單好找,另外若要開啟黑科技Smart Access Memory(Resizable BAR),可至「Settings」選項的「平台電源」內找到 「4G以上解碼(Above 4G Decoding)」以及「Re-Size BAR Support」並開啟即可。 接著進入GPU-Z驗證,可以看到小編選擇12C/24T的AMD Ryzen 9 5900X來考驗X570S AERO G,主機板名稱明確標示著GIGABYTE X570S AERO G,由於X570S是X570的小改版,所以晶片依然是X570並且同樣支援PCIe 4.0,記憶體方面選擇了XPG SPECTRIX D50 DDR4-3600MHz 8GBx2共16GB。 實際用CINEBENCH R23下去測試得到的分數為單核1610、多核21699分,CPU-Z Benchmark中則是得到單核678.3、多核9901.7分,果然沒有辜負X570S之名,能把Ryzen 9 5900X的效能完全展現出來沒有問題! 記憶體的部分經過AIDA64 Cache&Memory Benchmark驗證,在寫入、讀取以及拷貝分別得到了53950/52744/47543 MB/s,一點一滴都沒有少效能,甚至比當初開箱實用的I家測試平台還高呢(笑)。 再來當然就是要用各位熟悉的3DMARK來測試一輪,可以看到在驗證DX12效能的TimeSpy、Time Spy Extreme分別得到了11764/5950分,驗證DX11效能的Fire Strike、Fire Strike Extreme以及Fire Strike Ultra分別獲得26901/13900/7413分,光追的部分於Port Royal項目也有7001分的表現,確認X570S AERO G依然可以完全發揮這張2K中階顯卡的真正實力。 接著在PCMARK10綜合效能測試也得到了8360的高分,細項的部分基礎性能得到11092分、生產力得到11044分、數位創作則是12941分。 雖然X570S AERO G是針對創作者設計,不過身為玩家,實際遊戲效能也是重點之一,小編也簡單透過《刺客教條:維京紀元》、《全境封鎖2》來實測,設定上皆開至最高畫質,並且關閉動態解析度、垂直同步以及減少延遲等等會影響FPS成績的功能來確保公平。 可以看到在兩款遊戲內4K解析度雖然都只有40FPS上下,不過2K、FHD就能有60FPS以上的流暢表現,畢竟這就是RTX 3060 Ti專攻的領域,所以拿來打Game也是完全沒問題的! 創作者測試方面透過許多人常用的Photoshop來進行實證,最終得到了1254高分,用來應付各類高解析度的修圖相信是綽綽有餘。 相信各位都知道近期AMD在零售市場上推出搭載內顯的Ryzen 5000G系列APU,在Zen3架構與Vega內顯的結合下,即便買不到獨顯也能正常開機並提供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,而這張最新的X570S AERO G當然也能支援這兩顆新APU,小編也順便簡單實裝、測試手頭上的Ryzen 7 5700G、Ryzen 5 5600G給已經鎖定Ryzen 5000G系列的玩家們參考。 X570自登場以來歷經將近兩年的時間再次發布了小改款版本X570S,身為三大廠之一的GIGABYTE也推出了一系列X570S主機板,如這張X570S AERO G就是其中之一,在電源用料、散熱設計都做了升級,外表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晶片組上的小風扇已經不見蹤影,可減少積灰塵、噪音狀況,而X570S AERO G潔白的外表,勢必會吸引不少白色控玩家們的目光,再搭配先前為各位開箱過的自家VISION系列顯示卡,要創造一個銀白世界相信是毫無難度。 雖說X570S AERO G屬於創作者定位,經過一輪測試下來創作效能確實相當出色,不過事實上要拿來打Game也是完全沒有問題,對於同時有創作、遊戲需求的玩家們來說,GIGABYTE X570S AERO G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。 廠商名稱:GIGABYTE -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079-800 廠商網址: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電競戰神刀法凌厲、讓性能刀刀暴擊,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上機實測
想必各位都相當垂涎目前雄踞NVIDIA中階主流地位的RTX 3070 Ti吧?但各家自製AIC卡琳瑯滿目,讓我們的選擇障礙症候群整個病發,選都不知道怎麼選起。 可不管你各位是有信仰的、還是中立玩家,在ROG電競戰神的稱號傳遍全球的時候,怎麼能不考慮一下ROG STRIX系列呢?所以小編很夠意思的為各位帶來了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,就讓我們來看看電競戰神的刀能為我們帶來多大的效能吧! ROG STRIX系列顯卡的外型,各位應該也都略有耳聞,以黑色為底、鐵灰色為襯的色彩搭配,加上金屬外殼,看起來相當豪氣,如果加上RGB燈效的話,又會將時尚與科技完美融合的視覺效果給凸顯出來,不得不說ROG的設計美學還是相當有一套。 然後我們將RTX 3070 Ti翻個身,來看看它的美背,不難發現,金屬強化背板這種東西幾乎已經是標配,雖然尾端有強化空氣導流的鏤空設計,但全金屬外觀的設計,還是挺重的,但不用擔心,I/O擋板也採用不鏽鋼所製,用以保護連接埠,並強化耐久度,且能夠提供更穩固的安裝。當然,雙BIOS開關還在,玩家們能夠快速切換「效能」或「靜音」模式,簡單輕鬆愉快,不過我們可以看到。 那我們再翻回正面,正逆正三風扇配置依舊老樣子,但葉片數量增加了,中間風扇具有13片扇葉、左右兩風扇則是具備11片扇葉,且透過連結扇葉邊緣,來達成集中氣流的目的,還能提供靜態壓力,將氣流完美導向GPU散熱器,但左右兩側的扇葉環,相比中央扇葉就比較薄一些,不過那是為了提供更多進風量,總之,左右兩扇與中央扇雖做出區隔,但各自的散熱分工地卻相當完善。 自RTX 30系列發售以來,ROG STRIX系列厚實的身材,已經是玩家們眼中的既定印象了,那2.9-SLOT的厚度,不僅開拓了散熱空間,還能透過加厚的散熱鰭片,將來自熱導管的廢熱,迅速排出。 而GPU晶片與散熱器之間,ROG獨家的MAXCONTACT技術當然不能落下,藉由將貼合面進行拋光處裡的方式,使其能與GPU貼合地更緊實、更親密,讓熱量能以最極限的速度散去,配合上述的超厚超巨散熱器、與擴大的散熱空間,想在虛擬世界裡長期抗戰、還能擁有不變的運作效率,也完全不是問題。 當然啊,STRIX系列為ROG旗下顯卡最高階,用料當然也不是隨隨便便,在電容、電感器與MOSFET的選用上,也是頂配,加上Super Alloy Power II供電技術,採用特殊合金配方,具備高磁性、耐熱、抗腐的特性,提供玩家們更穩定的電壓與超頻性能。 除此之外,FANCONNECT II功能也有承襲下來,翻到背面找找,就可以發現PWM FanConnect接頭,玩家們可已將機殼風扇直接安裝在GPU上,透過這個FANCONNECT II功能,以透過監控CPU與GPU的溫度曲線的方式,來做微調。 外貌鑑賞完一番後,當然就是要來上機時側來好好驗證這張ROG STRIX RTX 3070 Ti的內在效能囉!為了讓它能好好展現實力,小編使用AMD Ryzen 9 5900X來做搭配,詳細測試平台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: 主機板:ROG STRIX B550-F GAMING 處理器: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: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-4000 16GBx2 SSD:SP US70 PCIe 4.0 1TB M.2 SSD 電源:T.T 1275W 首先進入GPU-Z可以看到,ROG STRIX RTX 3070 Ti搭載的GPU晶片為GA104家族,透過ASUS調效以及強大的散熱加持下,讓Boost時脈可達1845 MHz,搭配256bit 8GB GDDR6X記憶體,並且可以看到小編已經開啟了Resizable BAR。 接著在3DMARK中可以看到在最高時脈可達1845 MHz速度的威能下,分別在Time Spy、Time Spy Extreme測得14,449、7,501分,Fire Strike、Fire Strike Extreme以及Fire Strike也測得31,226、17,720以及9,550分,光追的部分於Port Royal項目上得到8,998分,展現出比公版卡還要優秀的成績。 透過3DMARK內NVIDIA DLSS實測可以驗證DLSS啟閉差異高達56 FPS之多(Performance模式),讓玩家不必調整畫質設定即可達到流暢的遊戲畫面。 既然是高階遊戲顯卡,當然就是要進遊戲來實測囉!在設定上重直同步、解析度縮放、減少延遲等等這些會影響成績的功能當然一定都會關閉,畫質則一律開至最高,有光追也一律開啟,若支援DLSS會開至Quality或自動,而FSR的部分有支援則開至Ultra Quality模式來比較。 首先在《刺客教條:維京紀元》的部分,在多數人常用的2K與FHD都有60 FPS以上表現,4K的部分就建議稍微下調畫質來提升流暢度。 《全境封鎖2》的表現就很不錯,透過Resizable BAR黑科技的加持,即便4K解析度也能越過及格線,2K、FHD也都達到破百FPS成績。 《Anno1880》就比《全境封鎖2》稍微吃重效能些,4K可以說是只差臨門一腳就可以越過及格門檻,但沒關係,該遊戲還有支援FSR,只要開至Ultra Quality模式即可輕鬆來到78.7 FPS的順暢表現。 光追的部分就讓《光明記憶:無限》、《惡靈古堡8:村莊》以及《The Riftbreaker》來考驗;首先於效能相當吃重《光明記憶:無限》中,當光追品質開至Very High、DLSS設定於Quality,僅有FHD擁有87 FPS及格表現,2K的部分雖距離及格門檻僅一步之差只有56 FPS,不過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畫質設定就沒有問題,而4K更是在光追與高解析度的壓榨之下,只有悲慘的27 FPS,建議還是大幅下調畫質設定來換取更好的流暢度。 對於ROG STRIX RTX 3070 Ti來說要遊玩《惡靈古堡8:村莊》就完全綽綽有餘,即便是4K光追也還有78 FPS流暢畫面,對於還需要更高FPS的玩家們也可以開啟FSR,只要開至Ultra Quality已經有將近破百的FPS表現。 《The Riftbreaker》的部分同樣對於ROG STRIX RTX 3070 Ti也是毫不費力,4K光追有74.8 FPS,FHD更是直接破200 FPS。 通過遊戲這關,創作者當然也不免俗的要來測一下,畢竟身為中高階定位顯卡,用來剪輯影音、修圖、建模也是相當適合,本次小編在Photoshop實測得到了1328.8高分,對於一般剪輯、修圖上完全沒有問題。 Blender測試的是場景生成所花費時間,時間越短代表效能越好,先看左邊CUDA部分於「bmw27」場景只要26秒即可完成,最繁重的「victor」則需要4分16秒,不過在開啟NVIDIA自家獨有的OptiX演算法之後,每個場景計算時間都大幅減少,在越繁重的場景效果越好,可以看到「victor」只要1分44秒即可計算完畢,對於創作效率上可以說是大幅提升。 隨著NVIDIA RTX 3070 Ti正式現身,讓中高階顯卡成員再添一位,身為三大廠的ASUS勢必也推出了這張ROG STRIX版本,承襲這代ROG STRIX的重金屬拼接風格,內部藉由實在用料、強大散熱以及8 Pinx3的穩定供電下,要拿來超頻都完全不是問題,即便是原廠設定都已經比公板卡的效能還來的優秀,基本上用2K光追來遊玩各3A大作完全游刃有餘,對於本身就已經鎖定RTX 3070 Ti定位的玩家們來說,在RTX 3070 Ti之中最頂規格的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。 廠商名稱:華碩電腦 官方網站: 連絡電話:0800-093-456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,辦公/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!
「螢幕」是現代人緊緊相依的必備產品之一,從智慧型手機到電視或者是路上、大眾交通工具上的廣告/宣導看板,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螢幕無所不在,尤其像小編一樣不管是工作還是在家打Game、看劇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盯著電腦螢幕,以這樣長期重度使用需求來說,在挑選電腦螢幕上勢必就得多加講究,而身為一位玩家,相信各位在挑選新螢幕時,往往都會將目標注重在擁有高解析、高更新率等規格較高階的電競螢幕上,但如果只是想挑一台辦公為主、遊戲為輔的話,其實就沒有必要選擇如此高規且高價的電競螢幕。 那是不是隨便買個普通便宜螢幕就好了呢?其實這倒也未必,畢竟螢幕本身也是個不小的擺設,漂亮的外型設計也能帶給使用者好心情,況且小編認為在長期使用螢幕下,防閃爍、低藍光等護眼功能還是要有,畢竟一般螢幕壞了幾千、幾萬元就能搞定,眼睛出狀況可就沒那麼簡單了(笑)。 近期小編就依照這樣的需求在物色螢幕,發現了MSI這台Modern MD241PW美型螢幕時,就被其獨特時尚雪白的外貌給深深吸引,其規格方面也很符合小編前面提到的"辦公為主、遊戲為輔"的需求,並且有內建上述所說的護眼功能,於是便馬上入手了一台來試試! 聽到是MSI出品,玩家們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電競產品,畢竟MSI多年以來強打的龍魂風格已經深植各位玩家們的心中,但事實上MSI除了電競螢幕之外,也有推出許多其他系列供玩家們選擇,就像這台MD241PW所隸屬的Modern系列就是主打美型時尚的外貌,一眼便能抓住玩家們的目光。 MSI MD241PW從正面看過去就能感受到白色塗裝的魅力,搭配正面全新簡約設計的銀色MSI logo,增添時尚氣息,搭載的是24吋(23.8) IPS面板,對小編來說屬於適中的大小,可以輕鬆一眼瀏覽螢幕各個角落;背部更是能凸顯雪白機身特色,銀白兩色塗裝以及上方斗大的銀色MSI logo等種種結合,真的只能用「美」來形容。 整體支架與底座也是採用與機身相同的雪白塗裝,並且採用手轉螺絲即可安裝底座,而整個支架連接螢幕的部分更是使用了免工具快拆設計,只要對準卡榫即可輕鬆裝上,在組裝時完全不必用到工具;另外MD241PW也支援75x75mm VESA壁掛,可透過壁掛方式或者與原廠MSI MT81支架搭配來大幅減少桌面占比,讓桌面能有更多空間可以利用。 不過說真的,即便不用壁掛或者是額外的支架,光是MD241PW這組原廠支架便利性就很不錯,不會太佔空間又可靠穩固的方形底座,能調整傾斜、左右、翻轉以及高低等4種角度的可調式設計支架,對於一般使用上來說絕對夠用。 I/O部分,MD241PW配有一組HDMI、USB Type-C、3.5mm音源輸出,電源則是採用外置變壓器設計,USB Type-C的部分不僅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還提供5V/3A(15W)的電力,當連接行動裝置時可同時傳輸畫面與充電。 美麗的外貌鑑賞完一輪後,接著就回頭來看看實際顯示能力吧!MD241PW擁有相當普及的Full HD解析度,反應時間為5ms,更新率來到75Hz,並提供1000:1靜態對比度,亮度可達250 cd/m2,並搭載螢幕不閃爍、低藍光等護眼技術,讓玩家們安心長期使用(不過還是要適度休息哦!),也因為採用IPS面板關係,可視角度可達178度,幾乎是從任何角度都能清楚瀏覽螢幕畫面。 螢幕內部OSD選單採用長條狀設計於螢幕下方,除了常用的亮度、對比度、動態對比度、色溫等等,也可開啟如外掛般的準心顯示,原廠也提供了標準、劇院、FPS、RTS與Low Blue Light(低藍光)等模式可一鍵選擇、切換;而在其他選項內,可切換語言、定時關機、重置、OD加速、節能模式,另外MD241PW也內建了兩組1W喇叭,所以也能在選單中調整音量。 再來小編透過SpyderX Elite專業校色器進行校色與測量,可以發現MD241PW可覆蓋93% sRGB,以一般工作、遊戲使用上來說算是相當出色。 實際開啟Low Blue Light(低藍光)模式可以發現畫面確實會偏暗偏黃許多,雖說可能在顯色呈現上會較不準確,但對於辦公文書使用來說影響並不大,而且長期使用下來眼睛也比較不疲累,傷害也較小,工作結束後再條回慣用模式,好好享受MD241PW帶來的遊戲、影音視覺饗宴。 最後,玩家們也可透過微星自家的MSI Display Kit來直接調整畫面視窗佈局、顯示、色彩設定等等,讓玩家只要動動滑鼠便可更改設定,無需再進入螢幕OSD選單一個一個慢慢選擇,省時便利又可增加工作效率。 經過一番開箱後,MSI推出的這台Modern MD241PW雖說在規格上與其他清一色電競螢幕相比確實黯淡了些(畢竟主打的定位不同),不過作為一台一般辦公文書、遊戲用螢幕,是足夠勝任的,也因為是24吋這個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尺寸,其實即便僅有FHD,用標準坐姿的距離來看,顆粒感也幾乎感受不太出來,而75Hz的更新率也提供了比普通螢幕(60Hz)更流暢的畫面,更重要的是螢幕不閃爍、低藍光等護眼技術也都沒有少,友善照顧長期使用玩家們的眼睛。 外型設計上也不用小編多說,美型時尚設計加上全白塗裝,相信會是許多白色控的優質選擇之一,偏好低調的玩家也有黑色版本可選;而目前購買還有上網登錄送/抽好禮活動(2021/6/1~9/30),已經被Modern MD241PW吸引的玩家們,不妨就把握時間趕緊下手吧! 於9/30前購買MSI MD241PW 上網產品註冊、活動網頁進行申請,即可加碼送「限量開瓶器、螢幕燈」: →ALESSI “ALESSANDRO M. - MSI” 開瓶器 →MODERN LED LUX電腦螢幕燈 公司名稱: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: 連絡電話:0800-018880 →更多的【PCDIY! Monitor/顯示器/電競螢幕/投影機/電視機/螢幕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VGA/顯示卡/電競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八卦情報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賣場情報】:
-
返璞歸真的復古造型、去蕪存菁的聲音饗宴,EDIFIER D12一體式立體聲無線喇叭開箱試聽
可能對某部分人來說,太安靜的環境或許會覺得怪怪的,還是需要一點背景音才行,比方說像小編就是這類人,即使沒專注在聽,但總是習慣在家裡開著音樂做著自己的事,而現在透過手機播放數位串流音樂的風氣相當盛行,只是手機的揚聲器所能呈現的總是有限,所以啦,我們這類人,或許都需要一個喇叭。 但一組喇叭,撇除那種玩具型的版本,如果認真的想買入手的話,價格隨便幾萬幾萬都有可能,那該怎麼辦?別擔心,小編這次入手了一組EDIFIER的D12一體式立體聲藍牙喇叭,它以樸實無華的價格,讓你能夠鋪建悠閒、也十分文青的日常生活。 近來掀起了一股復古風潮,就連諸多科技產品也不例外,當然,EDIFIER D12也搭上了這波風潮,左右兩側的木質紋理側板、與皮質紋路箱體,讓造型看起來相當沉穩。 雖是簡約的設計,但體積為359 x 159 x 203.5mm的D12,卻能輕鬆與玩家們家中的裝潢融為一體,絲毫不突兀,而木質與皮質的搭配、沒有強烈的金屬設計風格,讓D12放在客廳或者書房都相當合適,視覺上也相當舒適。 然而,D12的箱體設計雖說是一體式,但其內部卻是以左右兩個獨立箱體組合而成,能夠避免左右聲道互相干擾,加上箱體以木質所製,因此在發聲表現上,相較金屬裝置更加穩定促使傳導的聲音更加乾淨。 把前置的黑色網罩拆下之後,可以發現D12與一般桌上型喇叭不太一樣,其配置了2顆中低音驅動單體、以及2顆高音驅動單體,各自的連續不失真功率為中低音20W+20W、中高音為15W+15W,在立體聲的表現上,相信會相當傑出。 接著我們來看看這4顆驅動單體:19mm的絲絹膜高音,D12以此材質作為高音振膜,可說相當內行,絲膜與絹膜其實是不同的東西,但相似度很高,所以常常被合稱為絲絹膜。 而因其輕薄的特性,雖說硬度、剛性不足等物理問題需要加工,但在加工後,卻能提供相對柔和的聽感,在瞬態與動態的表現也都不錯,D12以絲絹膜作為高音單元,還沒試聽,就大概可以先知道D12的高音表現,應該具有相當水準。 而低音單元為4英寸的羊毛盆中低音,羊毛盆並不是完全都用羊毛所製,主要材料其實是紙,紙質振膜為低音喇叭常見的一種材質,在紙漿中混入其他纖維後,就能加工成其他具備不同特點的振膜,而羊毛盆就是其中之一,而羊毛盆的特性與絲絹膜一樣,都具有溫暖、柔和的特點,不過以紙質作為基底的振膜有個缺點,要注意防潮就是了。 看完D12的外部硬體部分,其內部還配置了DSP數位音效處理器、加上藍牙系統規範,能夠進行音源管理與分頻控制,而4顆喇叭則由TEXAS INSTRUMENTS的TAS5805M音訊放大器來完美驅動。 說到藍牙,D12後端有2組類比輸入,害小編差點忘記它其實也是一組具備藍牙5.0規範的喇叭了(笑),因此可以同時連接多種設備,在電腦上用來打電動、用手機藍牙播放數位串流、接電視播放Netfilx都沒問題,而且還有一組輸出埠,玩家們若有其他組超重低音喇叭的話,不妨跟D12配對看看,成效相信會相當優異。 那怎麼啟動呢?相當簡單,只要接上電源,開啟D12後端的電源就行了,不必像藍牙耳機一樣連結APP,只要根據與其配對的裝置來進行播放就完全沒問題,右上角有雙色燈號顯示,綠燈為電源啟動中、藍燈則為播放中。 當然,相信一定會有跟小編一樣的懶人,所以D12也提供了遙控器,功能一應俱全,除了基礎的多媒體播放功能與靜音鍵外,還能切換電影、音樂2種EQ模式,剛剛不是說D12能同時連結多種裝置嗎?這時遙控器就又派上用場了,只要按下AUX/LINE/藍牙鍵,就能瞬間切換訊號源囉。 而D12頂端有3顆旋鈕,除了音量控制之外,還能調節高音與低音,不過這方面,小編就沒什麼特別好建議,玩家們可以自己嘗試看看。 與真無線藍牙耳機不同,揚聲器屬於外放的器材,而在入手D12之後,小編就充當了好幾週的下午茶DJ,每天負責公司的音樂播放啦。而在試聽體驗上,小編嘗試了好幾種曲風,起先D12聽起來有些悶悶的,似乎有點綁手綁腳的感覺,不知道是不是它初來乍到還在害羞內向的緣故(笑),因此小編跟它搏了幾天感情,也燒了機,讓D12內部的各零組件更加磨合,最終那個悶悶的感覺總算撥雲見霧、豁然開朗了(哈)。 在細節表現部分,老實說,雖然有經過特殊調節Gain值的樂器,D12拿捏的並不是那麼精準,可大抵來說將近8成的樂器與編曲細節都呈現相當精采,不得不說算是頗具水準(小編有將價格因素考量在內);而在切換電影與音樂的EQ模式時,也可以發現D12的用心,在電影模式之下,D12加強了重低音,如果聽音樂的話,大鼓的鼓點穿透力就會相當清楚,而音樂模式則會比較平均一點,不過,光是靠小編的形容或許有些玩家會怕說聽起來沒特色、不突出,這部分其實不用太擔心,我們仍可以透過頂端的2顆低頻與高頻來作調整。 在實際使用了這好一段時間之後,以小編的私心心得來說的話,這組D12幾乎可以駕馭所有曲風的播放,尤其相當適合常聽流行樂、民謠的玩家們,因為D12輸出的音訊表現,相對柔和溫暖,中頻拿捏得相當合宜;但還是有合不來的對象,比方說搖滾樂與金屬樂,D12對這兩種曲風所傳遞的衝擊感與飽和度就有點不太足夠,畢竟以這兩者使用需求的朋友,小編可能會建議選用更高階的專業配備來體驗會有更佳感受(預算要多一點囉XDD)。 首先,雖然D12的功能相對單純,不像那些語音揚聲器具備智慧型管家,但以3,190元台幣的價格來說,相當迷人,沒有智慧型管家卻擁有同等價位的超水準聲音表現,而且可調節的低頻與高頻鈕,也能讓玩家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專屬音色,更別說木質與皮質的復古設計了,擺在哪裡都相當合宜,尤其是對那些走文青風的玩家來說,更是畫龍點睛,別考慮了,去商場試聽看看吧! 廠商名稱:EDIFIER 代理廠商:力孚國際 廠商電話:0800-093-456 廠商網址: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華碩ASUS ProArt PA279CV螢幕實測開箱,賦予創作細膩與準確的靈魂!
去年華碩為ProArt繪圖螢幕帶來了PA248QV和PA278QV兩款入門級繪圖螢幕,讓預算的不多美術人員也能擁有準確的色彩工作環境,只是比較遺憾的是當時的解析度最高只到了2560X1440,沒有上4K的選項可以選擇,但如今華碩補足了這項缺憾,推出了新的PA279CV,要為每一位充滿創作者們帶來更為細膩的畫質表現。 PA279CV整體外觀算是延續並稍加改良上一代的設計,原本前黑後銀的支架替換成了全銀色的烤漆,搭配同樣也是銀色的底座,讓整體的視覺更有一體感,同時從上一代便具備的+/- 90度垂直旋轉、+/- 45度左右旋轉和傾仰角調整也全都繼承了下來,讓玩家擺放在桌面甚至是多螢幕的串接時的調整能夠更為靈活。 而在螢幕本體的方面,除了解析度上升至3840x2160的4K等級外,螢幕本身的連接性也有進行的一定程度的改動,像是為了滿足4K影像的頻寬需求,HDMI的版本從1.4升級為了2.0,現今已經相當少見的Mini DP、DVI則換成了兼具視訊輸出和65W充電功能的USB Type C,如此一來部分筆電只需一條線就能搞定畫面投放和電力的需求,加上螢幕還自備2W的立體聲喇叭,玩家只要再配一組無線鍵鼠,就能打造出一套極為乾淨簡潔的桌面。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根據小編的實測,多功能的USB Type C在"手機"支援性方面只能用以充電,無法進行畫面輸出,有這部分需求的玩家可能還是得另外透過轉接的方式,算是略為可惜的地方。 接下來讓我們把重點回到最重要的螢幕顯示上,一款為創作而生的螢幕,色彩的表現自然是最為重要的,PA279CV能夠涵蓋100%的sRGB和Rec709色彩空間,能夠滿足多數主流網路平台所需的色彩範圍,並且涵蓋上在出廠時後都會獲得經Calman認證的獨立色彩校正,確保每一台螢幕的色彩偏離值Delta E
-
萬元潮牌來襲、尊爵不凡的聽覺饗宴,Master &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
Master & Dynamic於2013年在紐約成立,相較那些經典老招牌的揚聲器製造商來說算是年紀尚輕,但以其精美的外型設計、高規格的視聽裝置,能為玩家帶來專屬自己的獨特魅力,因此每次所發布的商品往往都能造成搶購熱潮。 先前站上有開箱過耳罩式的版本,但入耳式無線藍牙的風潮當然Master & Dynamic也沒缺席,MW07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美名,想必各位都已如雷貫耳,如今這位高級揚聲器品牌界的「有為青年」,又再次推出這款Master &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,就讓我們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! MW08擁有4款顏色任君挑選,分別是:尊爵黑、咖啡棕、海洋藍、冰霜白,而小編手上這款即為尊爵黑,顧名思義,便是以純粹的黑色作為主打,並在表面上做了霧面處理,可在光線照耀之下,讓其不鏽鋼所製的充電盒,卻隱隱約約有著象徵精緻的金屬光澤。 耳機本體也是以不鏽鋼作為基底,而約莫拇指甲大小的LOGO飾面,則以在那些高貴腕表上獲得了設計靈感,採用陶瓷材質所製,不僅輕巧、還能防刮,質感當然也是極為尊貴。 以一副可通話的傳統耳機來說,不外乎驅動單體的大小、麥克風陣列的排序,而MW08則搭載了11mm的鈹單體(Beryllium);市面上入耳式耳機的驅動單體,搭載的大小約莫都在8至15mm之間,但這東西並不是越大越好,雖說大一點的驅動單體能夠提供更強勁的輸出、低頻也更會更乾淨一些,但在高頻的表現就會讓人不知所措,因此驅動單體的大小並不是決定音質呈現的關鍵。 我們來看看MW08驅動單體的材料吧,鈹除了質量相當地輕、能夠產生更為寬廣的頻率響應外,鈹的蒲松比(Poisson's ratio)也相當低,這意味著鈹不容易產生會干擾聲波的自體震動,加上聲波於材質中的傳遞速度,鈹僅次於鑽石,因此我們可以得知,MW08在出生那刻起,就注定了它的不凡。 然而,關於驅動單體大小與使用材質的問題,小編得說,這不是絕對性的問題,人體的適應性都不太相同,因此還是得實際試一試才能分曉。 而在通話方面,MW08左右耳機搭載了各3組麥克風,在騎車或是跑步時所會遇見的風切聲,都能有效地抑止;而在LOGO飾面邊緣加裝了鋁製天線,搭配藍牙5.2規範,左右耳皆能獨立使用,連線更加穩定、順暢,帶來真正無縫接軌的聽覺新體驗,同時並支援aptX與AAC音訊檔唷。 續航力也相當傑出,依據官方所給的資訊來看,MW08最長可以撥放大約12小時的時間、降噪模式則是最長可撥放10小時,不過還是得看各位玩家的使用狀態來增減,沒電時也不用太緊張,MW08耳機本體充滿電需花費大概45分鐘的時間,如果使用快充的話,15分鐘就能迅速獲得50%的電量,整體看下來,搭配充電盒的話,最多可以擁有42小時的播放時間,幾乎是5個工作天的使用時間,相當驚人。 與絕大部分耳機一樣,都須透過自家的App來與手機連結,設定方面簡直就像走直線那樣簡單,只要記得打開手機藍牙,那麼打開App後,按下螢幕上的Allow鍵,接下來就等待就行了。 進入介面後,在App首頁會顯示著MW08目前的電量,進入設定之後,我們能夠在ANC (降噪模式)中調整日常與極致2種不同的模式,分別對應環境的吵雜程度來讓玩家調整;至於AMBIENT (環境音模式)中,則能夠在溝通與周圍模式間切換,比方說,如果需要和人對談,但不打算拿下耳機的話,即可開啟溝通模式。 但依靠App來啟動ANC與AMBIENT是不是有點太慢? 沒關係,我們從MW08本體上就能操控了。 市面上大部分的真無線藍牙耳機,都是以手勢觸摸耳機來下達指令,但不得不說,缺點就是很容易觸控失靈或指令接收錯誤,但MW08採用實體按鍵模式來解決這個困擾,玩家們可在右耳的多功能按鍵上,以長按、短按來進行音訊播放、電話接聽、啟動語音助理的功能。 至於剛剛說在App調整太慢的功能,看到左耳上的按鍵就知道了,這邊安裝了2顆按鍵,用在音量增減、啟動ANC與AMBIENT上,長按靠近圓弧邊的按鍵,即可啟動ANC模式、反之,長按另外一邊的按鍵,就能在AMBIENT模式中切換了,不禁讓人覺得簡單、輕鬆、愉快。 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我們沒把MW08收進充電盒裡,但也沒繼續使用,那麼只要30分鐘後,MW08沒有收到任何音訊,就會自動開啟省電模式,並且關機來確保不繼續流失電量,當然,在App裡面也可以調整需要多久才啟動省電模式,要1小時、3小時、還是乾脆不關讓他繼續耗電也沒關係(誤。 例行的測試當然也是少不了的,音質表現與聽覺呈現方面,對於從小聽搖滾樂的小編來說,還是相對主觀,各位玩家們就當作參考囉! 以英國搖滾樂團New Order於1983年所發行的12吋黑膠單曲《Blue Monday》(但這邊小編用的是Apple Music數位串流,哈),來測驗MW08的低頻應該是相當不錯。對New Order來說,這首《Blue Monday》是從Post-Punk走向Electro-Pop的一道重要里程碑,對MW08的低頻來說,前奏那充滿魔力的Drum Kick,表現的顆粒分明,更重要的是,連續的Drum Kick編曲,也不會讓MW08的低頻出現毛邊感,相當優秀。 Joy Division也是一支來自英國的搖滾樂團,與上述的New Order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,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於1980年5月,在伯明罕大學High Hall演唱會首度演唱這首《Ceremony》後的16天便輕生了,其餘團員便重組New Order,且以這首《Ceremony》作為樂團第一首單曲,而中頻與高頻的表現,小編想拿Joy Division的《Ceremony》來嘗試,MW08應該也能夠很好掌握才是。 《Ceremony》從前奏開始貫穿到整首歌結束的貝斯高把位彈奏,相當考驗耳機或揚聲器的中頻表現,因為貝斯本身是個低音樂器,那如果彈奏高把位的話,就會脫離整個音場的掌控,從吉他與爵士鼓中間穿透出來,要是耳機或喇叭太糟糕,那聽到的就只會是「有聲音,但那是什麼聲音」的這種情況發生,不過幸好,MW08還是頗具水準,原曲riff試圖營造一種遊走在突破邊緣的穿刺感,讓貝斯界於穿透與不穿透之間,而MW08雖然沒有完全將這個相當細微的情緒表現出來,但我們仍能透過MW08聽見,這段貫穿整曲的riff依舊層次分明的在全曲中愜意地悠游著。 當然,高頻表現用同一首《Ceremony》就行了,雖說這首歌的吉他編曲主要擔當了中頻與高頻的部分,但我們就以高頻的呈現來說就好,畢竟剛剛中頻已經解釋過了,稍微可惜的是,這首《Ceremony》中的吉他編曲,在全曲中扮演一個音色相對較亮的角色,或許是小編沒有燒機的緣故,MW08的震模還稍微有點硬,高頻的部分聽起來相對較悶,不過相信,在燒機過後,MW08的表現肯定會更好。 然而,無論是Joy Division還是初期的New Order,除了本身以Post-Punk作為基底外,還摻了一些Disco與Electro-Pop在裡面,這兩種曲風的低頻都相當突出,假設耳機沒有傑出的細節表現,那麼就會發生全部糊在一起的情況,即使小編並沒有對MW08進行燒機,音色略悶了些,但卻沒有全部糾纏在一起的那種糟糕模糊感,細節呈現還是面面俱到。 通話方面,在接聽上完全沒問題,來電者的聲音相當清晰,但根據來電者的反饋,在Speaker的表現上稍微小聲了一點點點點點,實際形容的話,大概就是兩個人在戶外,以相距大概7至8步的距離在聊天那樣;至於降噪功能,MW08似乎有自己的想法,在有正常音訊播放的情況下,開啟降噪模式(極致),是聽不見外在人聲的,但關閉音訊的話,還是能夠聽見有人在周遭說話,某方面來說,這樣更加安全,不至於全部封閉環境音而導致在戶外發生危險。而官方所強調的風切聲,這點倒是防禦的很好,就算小編坐在電風扇前,也能夠不受影響的繼續聽音樂。 MW08充電盒與耳機都相當輕巧,耳機約莫只有拇指大、重量也只有9g,帶出門不會有任何負擔,配戴方面也相當舒適,也挺適合搭長途車的,不過缺點是容易不見,但這應該是全部真藍牙無線耳機的通病吧(笑),但以萬元耳機市場來說,MW08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,但以小編的觀點來看,純粹聽音樂的話,價格算是稍微貴了些(破萬XDD),不過有信仰的話,價格什麼的,一切都是浮雲啦。 廠商名稱:Master & Dynamic 廠商網址: 代理商名稱: 代理商電話:(02)2211-9668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TEAM C212 1TB隨身碟實測開箱,600MB/s極速效能隨身碟!
說到「隨身碟」,相信是各位玩家們再熟悉不過的裝備之一,不管是要備份、轉移、儲存檔案、甚至到超商印個資料,又或者是重灌作業系統等等,都有很大機會用到「它」,可以說是大部分玩家不可或缺的好夥伴,即便現今儲存裝置還有HDD、SSD等選擇,但這兩者的便利性還是比不上一支不用傳輸線、可輕鬆隨手放口袋甚至還能當鑰匙圈攜帶的「隨身碟」。 雖然有著極為便利性的優點,不過也受限於小體積的緣故,在容量、傳輸速度(散熱有限)上通常也有所限制,以目前256GB、512GB對隨身碟來說已經是相當高的容量,速度方面即便是稱為「高速碟」的傳輸速度也僅約130 MB/s左右,其實就跟HDD差不多,與SSD的高速讀寫來說還是相差甚遠,導致大部分有極速、高容量需求用戶們在購入外接儲存裝置時,往往不會第一就先聯想到隨身碟。 但隨著技術進步,原先的美中不足之處也開始逐漸的補齊,知名大廠TEAMGROUP新推出了一支「C212極速碟」,不僅可選擇最高的1TB大容量、讀取速度還可達到600 MB/s,根本比SATA SSD還快了!如此驚人的效能讓小編一看到就決定入手來試試,那麼話不多說就直接來開箱吧! TEAMGROUP在儲存裝置市場上可說是產品眾多,也對應玩家各類型的需求,其中隨身碟系列更是分為THEME、COLOR系列,而小編手上這支"C212極速碟"就是目前COLOR系列的旗艦產品。 先從外包裝來看就已經能感受到C212獨特的氣息,與本體相呼應的黑灰底主色帶些紅色塗裝點綴,配上背景儀表版的圖示,展現C212速度不凡的特色,左右兩側清楚標示該隨身碟支援USB 3.2 Gen2、傳輸速度可達600 MB/s,而小編選擇的是最高1TB容量版本,說真的若不是已經看到產品本體加上下方標著顯眼的「USB Flash Drive」,光看這些規格資訊,還真的以為是在說SSD呢! 拆開包裝後來仔細端詳C212本體外表,可以發現其實整體造型設計看的出來有C188、C186的影子,只是在配色上從原本黑/藍黑+金字的典雅風格改為黑紅+白字的競技風格,凸顯C212以速度為主的「電競感」。 C212實際大小為長寬高78.2x20.5x12.2mm,雖屬於一般正常的隨身碟尺寸,但要知道它可擁有1TB容量,還能保持隨身碟小巧特色已經相當厲害,而透過塑膠製的外殼達到最佳輕量化讓整體重量僅相當輕盈的9g。 接頭採用目前還是最普遍的Type-A介面並支援USB 3.2 Gen2且可利用伸縮開關的設計來收納,相比一些有額外蓋子的隨身碟較方便些,也不用擔心蓋子收納甚至會遺失等問題,另外還搭配專利結構,讓玩家們在推拉開關時更加省力。 當然,比起帥氣的外貌,內在效能更是C212的重點所在,究竟是否真如官方所說如此極速(讀寫600/500 MB/s),直接來上機驗證效能就知道啦! 先進CrystalDiskInfo看看規格,各位注意到了嗎?沒錯,除了確實擁有1TB大容量之外,這支C212採用的並非傳統SATA,而是NVMe介面並且符合NVM Express 1.0/1.1標準,甚至在右上角還可以發現CrystalDiskInfo已經把C212認作是一支SSD了呢!看來這就是C212能突破SATA SSD速度(約550 MB/s),達到讀寫600/500 MB/s速度的關鍵之一。 接著進入CrystalDiskInfo實測,可以看到讀寫速度來到614.65/544.53 MB/s,不僅完全符合官方標準,更是打趴了SATA SSD的傳輸效能,要說C212是一支迷你SSD完全不為過,實在是相當令人敬佩! 經過小編一輪開箱測試後,這支TEAMGROUP所推出的C212確實沒有辜負它「極速諜」的威名,擁有高達600/500 MB/s以上的讀寫速度更搭配1TB充足容量,外表也沒有因為效能而犧牲輕薄小巧的特色,再加上黑紅的電競風格相信更深受年輕玩家們的喜愛,若拿來與一般同容量的HDD、SATA SSD外接硬碟相比,在便利性、空間占比、傳輸效率上,絕對都是C212完勝。 是的,萬物並非完美,想要擁有如此方便的外接儲存裝置,荷包需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,以小編手上這支1TB版本就要價高達6K新台幣左右,以同容量來說這價格已經可以買到速度達1,000 MB/s的外接SSD還有找,甚至再添個2K就可以買到2TB容量版本,用這中間的價差換取的便利性是否真的值得,就讓玩家們自行評估了,畢竟「方便性」與「迷你體積」也正是隨身碟的優勢啊。 先不論價格的話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說是TEAMGROUP的火力展示,以這支C212來證明隨身碟已經突破到了一個新的境界,相信隨著未來逐漸普及後,價格勢必就會更加實惠,屆時市面上的外接SATA SSD或許只能拿來跟HDD比也不無可能呢(笑)。 廠商名稱: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821-688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External SSD &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& 機械硬碟 /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/ Memory Card 記憶卡 / Card Reader 讀卡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 / 機械硬碟 / 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 / 網路儲存裝置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amera / 相機 鏡頭 / 攝影機 / 行車記錄器 / 穿戴式攝影機 / 腳架雲台 / 三軸穩定器 / 攝錄影器材】:
-
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:獄火重生》回歸在即,帶你回顧遊戲中那些讓你橫行霸道的非法駭客裝備
這幾年,各遊戲廠商都推出了重製的舊作遊戲,雖被說炒冷飯,但玩家們還是喊著真香,然後買了單,而在神壇上搖搖欲墜的暴雪(Blzzard)也是如此,重製的《星海爭霸》、《魔獸爭霸3》(但被罵到臭頭),仍舊是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。 而隨著暴雪這幾個著名IP的重製之後,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的重製版也是喊了不少年,在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I》問世之前,就一直有聲音出現。而在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I》慘遭滑鐵盧之後,世界各地的的各位涅法雷姆們,就如同從至高天跌落的迪亞布羅一樣沉寂、失去蹤影,但一樣也像迪亞布羅一樣永遠不死,只是螫伏某個角落,等待重生的那一刻。 總算,辛苦的等待還是有回報,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:獄火重生》即將在台灣時間9月24日(五)那天,將與高清版的墨菲斯托、迪雅布羅、巴爾一同回歸,想必各地的涅法雷姆也已經摩拳擦掌,等不及要再讓莫非斯托死在自己的火牆之下了。 不過各位涅法雷姆們,應該已經在網路上看過各種關於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:獄火重生》的新資訊了吧?小編也就不再老話重提,來點新花樣來喚起各位的回憶,也算是為大家熱熱身。 嚴格說起來,《暗黑破壞神Diablo》系列作為一款打寶遊戲(小編絕對沒有認知錯誤!),從怪物身上奪取各類型的裝備、符文才算是這個系列遊戲的本體,不知道有多少亞馬遜女戰士困在風之力的打寶迴圈中多少年,但各位記不記得,有幾項裝備是無法透過擊殺怪物取得的? 從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Patch 1.07開始,Bug裝備悄悄地在美西伺服器流動,而到了Patch 1.09之後,各種Bug複製裝備、駭客裝備、伊斯武器系列、白色系列、體符等等充斥整個美西伺服器,但也在全球迎來了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的全盛時期,小編要為各位回憶一下當初那些橫行霸道的駭客裝備,想必各位玩家,在當初都擁有個一兩樣吧。(笑) 藍色裝備雖然詞綴並沒有稀有、傳奇裝備多,但卻擁有黃裝、金裝沒有的極致暴力數值,因此也是許多玩家追求的重點之一。但也不曉得暴雪是怎麼想的,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中,藍色裝備的增加傷害屬性要比稀有黃色、傳奇金色來得高,因此藍色裝備也深受部分玩家喜愛,而藍色裝備中最著名的詞綴,也是追求極致攻擊力的詞綴,基本上只會在武器上出現的,就是「殘忍」。 雖然遊戲內建的「殘忍」詞綴是正常能力增加,但無論是什麼遊戲,總是都會有Bug出現,這無可避免,只能在後續的Patch補強,因此「殘忍」詞綴由於Bug的原因,導致了出現超過原本上限的增傷數據,再加上後詞綴「傷害加深」、「快速」等等,就變成了PK場上的夢幻逸品,小編當時參加老家網咖的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PK賽青少年組,拿的便是殘忍之傷害加深 近身剪。(笑) 前文提及,藍色裝備擁有極致暴力的素質,但這不僅僅只出現在殘忍系列的武器上,某些因為Bug所致的超出原本數值上限的藍色防具,也比比皆是。 眾所周知,《暗黑破壞神Diablo》系列的裝備都擁有詞綴效果,並且分成無形(灰色)、普通(白色)、魔法(藍色)、稀有(黃色)、傳奇(金色)、套裝(綠色),不同於傳奇與套裝所具備的固定素質,無形、普通、魔法、稀有裝備都具有隨機詞綴的效果在,而稀有黃色裝備又有前詞綴與後詞綴之分。 Patch 1.09為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的一個較為穩定的大版本,在此之前,還是存在許多大Bug(雖然1.09版也有),包括許多奇妙裝備,一般而言,前詞綴加後詞綴只會有6項隨機能力生成,但暴雪並沒有移除從Patch 1.06、1.07、1.08版本留下來的稀有金色裝備,因此超出6項隨機能力的古怪黃色稀有裝備就一直被保留下來。 雖然沒有刪除,但再也打不到了,而又基於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在當時是極熱門的一款遊戲,許多對商機較為敏感的玩家斜槓商人,就把歪腦筋動到了買賣裝備上,無論是收藏也好、或是穿戴也好,這些舊版本的黃色稀有裝備,被眾玩家所需求,因此在商機之下,造成了大量複製裝備的出現。 當然不僅止於黃色稀有裝備,部分舊有傳奇金色裝備,比方說08版鬼頭、08版長串、08版統盾也因能力較新版的強,也被列在複製裝備之內,大量流通於美西伺服器。 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中的傳奇金色裝備,都有固定但隨機數值的能力詞綴,在Patch 1.09時,傳奇與套裝是屬於最熱門的裝備之一,但話是這麼說沒錯,可絕大部分的傳奇裝備都淪於收藏用,對打寶或PK並沒有太大作用,比方說超級難打的暴風尖塔 鮫尾巨斧便是其中之一。 因此有心玩家就想到了一些歪腦筋,將武器的屬性能力加諸到其他像是手套、腰帶、戒指等等裝備上,以求更加強力的人物刷圖能力,也有一些單純只加強原生能力的駭客裝備,雖說沒有像複製屬性那樣囂張,但仍然是非正規裝備。 小編的起家職業是聖騎士,當時還不懂玩,開著白熱加狂熱然後拿著傳鎚(史恰佛之鎚)到處亂敲,後來就轉戰刺客陣營了,不過對於亞馬遜女戰士也是略懂略懂,那時總泡在網咖裡打母牛關,也認識了挺多叔叔輩的朋友,小編還記得,有個叔叔告訴我,亞馬遜女戰士的武器排行,第三名是俗名渣砲的布理撒?多?凱南弩弓(當初松崗代理的時候,許多裝備名稱都會有問號),第二名是風之力九頭蛇弓,第一名就是伊斯弓,後來才知道,原來伊斯系列不只有弓,其他單手或雙手武器也都有,但說實話,小編至今還未親眼看到伊斯系列裝備。(笑) 沒有任何詞綴、也沒有特殊名稱的白色裝備,其掉落率大概是遊戲中最高的,通常被玩家拿來與赫拉迪姆方塊做合成用,但Patch 1.09有一批強橫無比,甚至無視傳奇裝、符文裝、套裝的地位,只要戴上去,連法師都可以普攻敲死一隻地獄難度的古難記錄者。 白色食人魔鐵手套,俗稱「白手套」,一樣沒有任何詞綴,只有基底裝備名稱,但卻擁有不可思議的屬性,為當時所向披靡的弓馬玩家所喜愛;除此之外,在遊戲中的飾品,掉落基本就是藍色魔法裝備,但這顆戒指啥都沒有,只是寫著斗大兩字:戒指,沒有任何詞綴的裝備,玩家們俗稱「白戒」,擁有100%加速移動,以及不可思議的抗性吸收,小編的法師就曾經戴著一顆白戒,拿著光刀(光之軍刀)在混沌避難所裡普攻敲死所有精英怪。 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中有個相當有趣的設計,就是放在包包裡的小型、中型、大型、超大型護身符,而在Patch 1.09時,則以百毒符、175毒符、技能符最為搶手,一般而言,玩家們會在包包裡塞滿這些護身符,以追求傷害最大化。 不過除了上述那些護身符以外,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小護身符,俗稱「體符」的詛咒之犧牲之箭 小護身符,只占一格包包空間,弓馬配合毒符、法師配合技能符,再加上白手套與白戒,即使抗性負99,在地獄難度也可以橫行無阻,在PK時也是絕對無敵的存在,小編印象很深刻,小時候都固定去的網咖,那個老闆有偷偷在賣體符,一整組40個體符合計台幣1,000元,簡直驚人。 而這些神秘的駭客裝備,在暴雪釋出Pathc 1.10之後,就通通被刪除了,即使有些遊走在合法邊緣的複製裝備能夠留存,但那個生成方法與代碼有關,只是還沒刪到,不代表不會刪,只不過有趣的是,在駭客裝備出現的前後那段時間,反而迎來了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》的全盛時期,玩家也因為遊戲的選擇越來越多,逐漸出走,不過還是有一些老粉留在了D2的世界。 然而,即使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I》令人失望、《魔獸爭霸III:淬鍊重生》令人崩潰,但在重製版《暗黑破壞神Diablo II:獄火重生》出來之後,我們這些涅法雷姆們還是喊著真香,選擇再相信暴雪一次,如今暴雪已宣布將於今年9月24日重啟地獄之門,希望暴雪不要再重蹈覆徹,能夠帶回那些以往屬於他的榮耀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TUF Gaming LC 240 ARGB一體式水冷式散熱器實測開箱,電競風格超強散熱戰鬥力!
自2020年年底開始,華碩旗下的電競品牌TUF Gaming換上了全新的產品識別,原本的雙翼盾牌商標換成了由五組平行四邊形所構成的設計,視覺看起來是更為簡潔洗練,想當然的,旗下的各式周邊自然也是要進行一系列的更新來配合新的商標囉,像是本次小編要來開箱的LC 240 ARGB一體式水冷便是換裝後再出發的產品。 就某些層面上,這款LC 240 ARGB其實算是「復刻版」,整體的外觀上大致和上一代的版本相同,正六邊形的水冷同樣充滿了剛硬的軍事風味,再配上頂部的全新設計的RGB LOGO設計之後,看起來是更為俐落,也更具現代感,不過小編這裡也要提醒一下要注意的部分,由於LOGO本身不具備自由旋轉的功能,所以玩家在安裝時需要多加考量整台主機的零件擺放方式,在體現LOGO樣貌的同時也不致於造成零件與水路相衝突的卡機構情況。 不過一款好的水冷產品絕對不是從外觀來評斷,內在的幫浦與水路才是最重要的關鍵,LC 240 RGB的內部採用水冷散熱設計大廠的Asetek的散熱解決方案,同時馬達所使用的大容積葉片能在提升水流的交換速率之餘,還能大幅增進耐用度,為產品提供長達6年的有限保固服務,以此價位區的水冷來說可說是相當的難能可貴。 而在散熱風扇的部分,配合240mm的水冷排,原廠預先提供了2組120mm的ARGB風扇,特製的風扇葉片在尾端刻有特殊凹槽,達到降低噪音、提升風流的效果,整體的轉速落在800~2000 RPM之間,最高可以創造出67 CFM的風流和3.0 mm H2O的風壓,噪音則是壓制在29 dB,一般日常生活基本上不會感知到運轉的聲音,而且更重要的,風扇本身也同樣遵從著TUF Gaming強固耐用的精神,通過了IPX5的防塵認證,確保風扇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不受影響的進行穩定散熱。 一般來說,240mm的水冷主要是對應中高階等級的處理器,但如果性能足夠優秀,想要壓制高階的款式也不是不可能,恰巧LC 240 RGB就是那個足夠優秀的款式,小編使用AMD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在AIDA64 Extreme下進行連續近一個半小時的壓力測試,過程表現穩定,核心的溫度控制在75攝氏度上下,表面溫度則是55攝氏度以下,基本如果不是用來大幅度的超頻,是足夠滿足大多數需要高性能的應用場合使用。 TUF Gaming LC 240 ARGB在換上全新的LOGO設計之後,整體性能依然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,能夠穩定壓制住Ryzen 9 5950X的發熱,同時產品也同具備著親民、耐用的特色,長達6年的保固和只需3,000元多一點點的價格,讓它在現今競爭激烈的散熱市場,格外的具有競爭力,玩家若想要組裝高階機種,卻又希望能盡可能控制預算的話,TUF Gaming LC 240 ARGB會是一個相當值得考慮的選擇。 →更多的【PCDIY! Case / Power / 機殼 / 電源供應器 / 電競機殼電源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PU Cooler / 空冷 / 水冷 /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/ 風扇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/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/ GPU 繪圖晶片 /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/ 顯示卡支撐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Monitor / 顯示器 / 電競螢幕 / 投影機 / 電視機 / 螢幕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八卦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賣場情報】: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
- PHILIPS 276E8VJSB/96顯示器實機開箱,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!